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

【活動紀錄】下課來聊天:學生怎麼在社區走跳 - 太陽花世代社工學生在社區的走跳


今天(2016/11/18)是【下課來聊天:學生怎麼在社區走跳】的第一節下課之「太陽花世代社工學生在社區的走跳」,邀請了輔大社工系大四的潘育欣,和今年從東海社工系畢業的張毓汶分享他們在社區工作的經驗。





育欣分享了自己一開始只是因為參與「新安社」社團而來到社區陪小孩,接著藉由學校課程、在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實習、果菜市場凌晨參訪等機會,更認識了在地居民的生活面貌。她在新安社區展開的「兒少共餐方案」引發大家許多有趣的討論,從如何跟菜商溝通以低價或免費拿到格外品或醜蔬果來做共餐,到如何與居民和兒少共煮、共食,育欣都有別人模仿不來的一套「專業」,在廚房設備超簡陋的情況下,讓社區婆婆媽媽看不下去就主動帶來家裡的鍋碗瓢盆、跳出來參與共餐,現場也有育欣的實習同儕分享曾在參與共餐時,因為自己廚藝不佳,孩子便主動協助備料的趣事,還道出今日經典名言:「在菜面前,人人平等」,無論廚藝程度高低,透過共煮的過程互助學習,都可以享有吃到營養餐食的權利啊!


毓汶目前是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台中據點的社工,在她自己雲林家鄉以及曾在花蓮服務的經驗中,一直懷念與惦記著在社區串門子、鄰里關係緊密互助的生活,跟居民借烤肉器材,甚至借居民家洗澡,都讓她感受到與社區居民更強烈的生活連結,也讓她進一步思考在服務時,除了「社工與案主」的專業關係,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可能?此外,毓汶參與東海灰社時,曾走訪六輕周邊,也讓她進一步思考我們居住的環境發生了什麼事,且如何影響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。現在的毓汶,正在東海大學附近的社區蹲點,從樂齡活動到社區資源盤點與踏查,努力實踐屬於她的社會工作、社區工作。



今天現場也有夥伴分享了自己身為非本科系社工所學生在「社區大學」實習與工作的經驗,在看似沒有什麼「弱勢族群」的社區大學場域中,社區大學串連與交織起人際的網絡,並讓人在知識技能中有所學習和發揮,以文史、紀錄、食物等更多元的面向去凝聚在地的人事物,這些都成為了社會安全網的重要預防,甚至承接住這位夥伴求學歷程中在學校場域受到的壓迫。身為非本科系學生的他,不僅需下修45學分的專業門檻,在求學過程中面對學分的精打細算以及各種生存的現實考量,都不斷在消磨對社區、對社工、對人的認同與投入,為何在現今社工教育中,僅看到不斷建構起高牆的「專業」,而無法發揮每個人獨特的優勢能力,以更開闊、更多元的可能來實踐助人工作?



現在,有許多仍在學、剛畢業的社工學生,正嘗試在涵括了「社工五大領域:兒少婦女家庭、身障、老人、醫務、精神」的【社區工作】中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,讓我們一起期待和支持這些年輕夥伴的社區工作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